2004年12月25日,星期六(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聚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体检市场“病”在哪里
崔立伟

  近日,河南荥阳的姚先生和妻子到郑州某医院体检,检查结果出来后,姚先生看到妻子血样单上的甲胎蛋白指数高出正常范围13.7倍。经咨询得知:是肝脏出了问题。于是,夫妻两人又来到该院复查,这一次指数却在正常范围内。姚先生当即对化验结果的权威op性提出质疑。医院承认自己有责任,院方的有关人员解释说,化验出现两个结果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血样拿错了;二是机器有问题;三是人为操作失误。
  据笔者了解,此类事件并非绝无仅有。近两年,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做健康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体检市场迅猛升温。但同时,受检者权益被侵害的事也屡有发生。体检市场究竟是怎样的状况?都存在哪些问题?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好大一块蛋糕
  中国人每年体检要花出多少钱?业内人士估算:40亿!
  “巨大的蛋糕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北京市卫生局的一位人士形象地对笔者说,“因此,近两年,体检市场的‘争夺战’已接近白热化。”
  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式服务的推出,无疑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人对健康的需求,但迅猛发展的市场也暴露出因管理上相对滞后和法规缺失所产生的问题。
  体检偷工减料
  五十多岁的柳先生满面红光,衣着考究,看上去是生活富足的那类人。他是北京某医院的“管理人员”,从1999年开始“经营体检产业”。“主要是组织体检队,”柳先生说,“我们隶属医院,为社会各单位提供上门服务。”
  “‘隶属医院’是个什么概念?”笔者问。柳先生迟疑了一下,说:“说白了,就是挂靠在医院名下。”
  据柳先生说,体检队的医生多是以每天100块钱的价格从各医院的退休人员中雇来的。所用设备是从医院租来的,这些设备一般是医院淘汰下来或闲置不用的,租金不贵。
  “淘汰的设备能查出病来吗?”柳先生严肃起来:“怎么不能?过去医院不也是用这些设备来检查的吗?再说,体检队所面对的大多是健康或者亚健康人员,一般不会有事的。”
  “体检队是按照什么标准收费的?”柳先生笑了:“没标准。全国都没个标准。受检单位可以和我们侃价。单位效益好的多花点,效益不好的少花点。一般每人都在一百多到二百之间吧。”
  “要是对方把价格压得特别低怎么办?”“那不要紧呀!我们可以减项目嘛。另外,有些东西,比如化验试剂什么的,不能买正规的,那样会增加成本,可以自己配。”
  “自己配的试剂化验出的结果准确吗?”“这个关系不大,要是有点问题,我们就建议他们去医院复查。还要声明,以复查的结果为准。”
  “经营体检产业利润有多大?”“这个不好说,纯利的10%到20%要交医院,再适当给中间人也就是受检单位负责联系的人一点回扣,一般每个人几千块钱吧,剩下的是自己的。”
  据了解,为了节约成本而“偷工减料”的现象,在各地的一些民营体检中心或医院同样存在。比如在化验环节上,有的医院甚至把几份血清放在一起,用同一份试剂来检验,如果检验结果呈阴性,就不再检测;如果呈阳性,再分别检测。
  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
  “市场准入门槛太低、缺少法规、没有监督是问题所在。”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说。
  据笔者了解,就体检准入门槛而言,大部分城市没有明确的标准。有的城市虽有标准,但在业内人士眼里也是低得无需抬脚就可进门。
  在天津开办体检机构,只有两个条件:要具有相应完备的医疗检查设备和设施,具有必要的场地条件;体检的医务人员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仅在设备和人员上提出要求,我认为是不够的。”北京市第六医院副院长王建宁说,“要想规范体检市场,还应该解决以下问题:体检机构与受检者双方的权利义务是什么?体检机构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责任的时间范围是什么?”
  “这就需要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法规或者办法,以加强市场管理,规范体检市场。”邱宝昌说。
  据了解,目前,卫生部门尚没有相关的规定或管理办法,各地具有规章制度和审核标准的也是寥寥无几,使得主管部门无法进行监督。有关人士分析:体检市场之所以出现许多不规范的行为,与体检市场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有着很大关系。
  “所以,在制定法规或办法时,应该明确体检单位与受检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体检单位的资质、流程和标准;明确漏项、误检等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等。”邱宝昌说,“在现实中,出现有病漏查的情况,受检者却很难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因为无法界定到底是漏检,还是患者自身的原因。根据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法规或办法应规定体检机构证据存留的义务。在目前法规缺失的情况下,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对那些屡次出现漏项、误检等问题的体检机构应取消其体检资格。同时建议受检者到民营体检中心体检时,最好签个合同,写明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等事项,以免出现问题后扯皮。”(崔立伟)